2025预制菜百强发布,预计2026市场规模达7490亿元,新增量从哪儿来?

2025/7/25 9:46:03

来源 | 冷冻食品

 

近日,《2025年中国预制菜企业百强榜》发布,双汇集团、海底捞、温氏食品、圣农发展等企业入选。

 
企查查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新注册的预制菜企业已有约8000家,截至目前,全国预制菜相关企业已超7.3万家,预制菜行业规模持续扩大。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850亿元,预计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490亿元。

 

一、2025年中国预制菜企业百强榜发布

 

近日,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重磅发布了《2025年中国预制菜企业百强榜》。

 

榜单列出了预制菜生产领域最具实力的中国百强企业,全国有17个省(市、区)上榜,其中广东以21家企业上榜再占鳌头,上海以11家企业上榜位列第二,山东、浙江、湖南均有9家企业上榜并列第三。

 

 

本次榜单共有100个企业上榜,排在榜单前10名的品牌分别是:双汇集团、海底捞、温氏食品、圣农发展、新希望、得利斯、金字火腿、广酒利口福、味知香、国联水产。其中,双汇集团以84.36的评分位居榜单第一,海底捞(83.35)、温氏食品(83.06)分列第二、第三。

 

 

从细分行业看,食品加工企业在预制菜产业发展中占据主导(占比58%),表明预制菜产业仍处于以工业化生产为核心的发展阶段,加工环节的技术积累和规模效应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

 

其次,餐饮企业(20%)与农林牧渔企业(20%)的均衡分布,说明产业链上游原料供应和中游餐饮标准化正形成协同发展态势,但餐饮企业占比相对较低也暴露出菜品研发和渠道转化能力仍需提升;

 

零售端企业仅占2%,则凸显出终端渠道建设仍是产业短板,特别是与新零售业态的融合明显不足。

 

这种“强生产、弱渠道”的格局,既体现了中国预制菜产业工业化程度较高的优势,也反映出在品牌建设和渠道创新方面存在明显的发展瓶颈。

 

在产业变革的关键节点,《2025年中国预制菜企业百强榜》的发布,为行业提供了可参考的“价值坐标”。

 

二、2025新增8000预制菜企业加速闯入乡村宴席、酒店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预制菜相关企业超7.3万家。其中,2025年截至目前新增注册相关企业约8000余家。

 

预制菜企业上半年的营收情况如何?

 

百强榜单排名29的企业春雪食品透露,今年上半年,公司归母净利润预计为1380万至1600万,相比上年同期,实现扭亏为盈。按照春雪食品方面的说法,这与调理品(属预制菜范畴)销量同比增长、毛鸡养殖成本同比下降等因素有关。

 

春雪食品6月份披露的投资者关系记录表则显示,公司计划今年新增两条调理品生产线,投产后,调理品整体年产能将达到13.6万吨。

 

百强榜单排名42的企业仙坛股份在预制菜领域也取得了不错的收益。去年,仙坛股份预制菜品营收达到了3.74亿元,同比增加42.02%。这样的增长势能也延续到了2025年。

 

今年上半年,仙坛股份归母净利润预计为1.31亿元至1.4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超3倍。仙坛股份方面坦言,业绩变动与预制菜产品的表现有关,“调理品的生产产能逐步释放,生产加工数量逐步增加,销售数量和销售收入也随之增加。”

 

 

预制菜的增量从哪来?乡村宴席、酒店宴席等是增长较为明显的渠道。

 

近两年,社交平台上有不少网友反馈,参加农村宴席时,一桌子大部分菜品都是预制菜,很多熟悉的菜式只是具备原来的“形”而没有了“神”。

 

“酒店婚宴6000元一桌,7成是预制菜!”“喜宴一桌18道菜,13道是预制菜”……诸如此类的信息更是时有曝出。

 

预制菜能加速渗透进宴席,得益于其降本增效的显著效用,同时,冷链物流水平的提升也为预制菜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中国冷库总量为2.5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96%。冷藏车保有量为49.5万辆,同比增长14.58%。冷链覆盖率大幅提升,无疑保障了预制菜品的保鲜与运输效率,推动了预制菜的进一步普及。

 


三、预制菜高质量发展该怎么走?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850亿元,同比增长33.8%,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随着中国预制菜市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扶持政策的落实,到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490亿元。

 

2024年3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对预制菜进行明确定义。该政策通过严格界定范围、明确禁用防腐剂、强化全链条监管等核心举措,有效规范了行业发展秩序,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

 

 

这一政策堪称行业“分水岭”——既划清了“预制菜”的边界(终结“万物皆可预制”的概念混淆),又以禁用防腐剂、强化监管等举措,加速行业洗牌。

 

政策实施成效初步显现。2024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增长率由2023年的33.8%回落至27.3%,企业注册增长率更由2023年的683.8%骤降至147.8%。这一增速的合理回调,反映出政策引导下低端产能加速出清、合规企业质量提升与规模扩大的积极态势,标志着行业正从高速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征宇认为,我国预制菜产业正处于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共振的关键期,需以“特色化、品质化、智能化”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破解成本与信任难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万亿级产业体系。在政府监管与企业协同下,预制菜有望成为连接农业现代化与消费升级的重要纽带。

 

此外,他表示,预制菜需突破风味保真与口感改良等现代食品工艺技术,解决“好吃”这一核心痛点。